<<back  
  我国铁矿石来源构成将发生根本改变
 
 

新华社信息北京7月31日电(记者王震杰)业内权威人士分析认为,国内 铁矿石供给不足的问题日显突出,我国钢铁生产所需铁矿石的来源构成将逐步由 自产为主变为以进口为主、自产为辅。

资料显示,截止目前国内铁矿石探明储量约486亿吨,但可开采储量不足 180亿吨,平均铁品位不到30%。以1997年产铁矿石原矿2.56亿吨 ,耗费铁矿储量约5亿吨计算,可供开采的年限不到40年。即使假设以后探明 新矿可增加10年开采,50年后我国的铁矿资源仍是个大问题。

此外,我国铁矿石品位每5年下降1个百分点,而且有害杂质含量几倍于进 口矿石。

上述情况严重制约了我国钢铁产品成本降低、质量提高和品种优化,对提高 我国钢铁工业的竞争力十分不利。

据统计,1999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和球团矿已达6024万吨,预计到2 005年进口量将达到8000万吨/年,这相当于铁矿石进口量第一的日本目 前每年进口量的2/3。如果考虑到目前我国钢铁企业正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以及我国将“入世”等因素,有可能对进口铁矿石的 需求会更多。

这种发展态势已引起国内冶金界高层的高度重视。国家冶金工业局局长蒲海 清最近指出,要把钢铁工业的原料问题做为战略问题来考虑和研究。一是充分做 好如何利用好国外原料资源的准备工作;二是利用好这种转变,优化我国钢铁工 业布局。

首先是要考虑建立稳定的海外原料供应基地。研究国外先进厂家的经验,可 以看到他们具有原料供应体系的优势。如日本是进口铁矿石数量最多的国家,每 年进口1.2亿吨左右,他们在海外大量投资参股开发铁矿、锰矿和铬矿等,建 立了可靠的海外原料基地;西欧各国每年进口铁矿石约1.4亿吨,他们也非常 重视海外原料基地的建设。因此,我国也应从战略角度出发,及早研究如何建立 稳定的原料基地问题。这涉及到是在海外建矿为主还是买矿为主;进口矿石企业 如何在建矿或买矿方面加强联合,一致对外;如何建立最优的运输、装卸、配送 体系等方面的问题。

其次是原料来源的战略转移导致的钢铁工业布局问题。随着国产与进口矿石 结构的改变,将使企业之间生产成本的比较关系不断发生变化。濒临沿海、运输 条件好的企业将不断获得原料优势从而获得成本优势,而内地企业成本的压力将 不断加大。虽然这种局面不会马上到来,但应从钢铁工业的长远发展出发,结合 企业工艺、产品和组织结构调整,按照成本效益和竞争力原则,及早研究如何对 不同地区的企业实行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