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评说中国经济出现重大转机
 
 

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可达到8%左右。据中央宏观经济部门权威人士预测:全年将扭转经济增长速度连年下滑的局面。

  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已出现重大转机。中国经济航船穿过迷雾,驶入暖风晴日的海域……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经济运行质量整体趋好

回首上半年,生活中的一系列新亮点让人们切实感觉到了经济回暖: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大漠,基础设施工程干得热火朝天;“春节”、“五一”,人们南来北往、“进城下乡”,国内旅游市场异常繁荣;在城市,到新建小区看房的人络绎不绝;一些出口型企业开足马力加班生产,也还有做不过来的订单;此外,交通运输业格外忙碌,一些铁路线上,运送大宗货物的车皮又开始吃紧了……

这些现象都在指向这样一个结论:拉动经济增长的“ 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在今年上半年都表现出新的活力。

有关权威人士推算的数字也为此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投资增幅呈现逐月加快的好势头。上半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预计突破600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160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近11个百分点,增幅比去年同期高4个百分点左右。

出口额有把握突破110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三成多。我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尤其是对韩国、东盟、俄罗斯的出口最为突出。

宏观数字增长的背后,上半年经济还有更加令人鼓舞的,就是经济运行质量的整体改善。投资中,更新改造投资同比增长近20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两位数,明显高于东部。这两个亮点,预示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的力度正在加大,这对经济的持续增长无疑是个“利好”。

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始显现。“春节”、“五一”期间9000万人次出游,打造了两个消费“黄金周”,仅国内旅游收入就超过340亿元。个人购房还“点亮”了房地产市场。今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半,其中近九成售出面积为个人购买。旅游、住房,在今年上半年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消费亮点。

外贸出口中高附加值机电产品显示出强劲的增势。仅广东省前5个月机电类产品出口额就突破18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近四成。这是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的信号。 

内需、外需的扩大,带动了生产的全面好转,工业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经济综合指数升至近年来的最高点,企业利润大幅度增长,亏损企业减亏幅度明显加大。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取得重要进展。据初步统计,目前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亏损企业已有一半以上摆脱困境。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纺织行业,今年前5个月实现利润近8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倍。冶金、石油石化等重点行业效益也成倍回升。对于我国经济呈现出的良好态势,消费者以信心指数连续5个月攀升给予最积极的认可;而经济晴雨表——股市,则用“牛气”作答:上半年,我国股市累计涨幅雄踞世界各股市之首,深沪两市A股成交总金额突破34700亿元,这一“天量”比去年全年的成交额还多一成。

有力的宏观调控,回暖的国际市场,推动中国经济“柳暗花明” 

如果把去年和今年放在同一个坐标系上描绘,那么,今年,国民经济的增长曲线令人眼前一亮:去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增长7.6%,此后一路下滑至三季度的7.4%、全年的7.1%;而今年一开局,这条增长曲线已反转成上扬。 

探究经济出现重大转机的动因,这样一个结论不言自明:回升势头的出现,与国家宏观调控经验更趋成熟有着最直接的关联,而适时抓住国际市场回暖的机遇,也有力地助推了我国经济的好转。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一直坚持“以我为主”,立足扩大内需,增加投资,促进出口,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实施西部大开发等等,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到现在,政策效应已充分显现,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开拓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采取的综合政策更为当前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内部环境。 

为扩大投资需求,去年下半年,国家追加600亿元国债投资,相应带动银行贷款等配套投资2000多亿元。这笔投资格外重视了投资结构的改善。特别是90亿元国债用作技术改造投资贴息,支持了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使一批对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的企业重现生机。今年初,又增发1000亿元国债,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直接扩大消费。去年下半年,国家财政为此支出540亿元,惠及全国8400多万人。此外,高校扩招、调整假期安排,迅速形成教育产业、假日经济两大热点。

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去年下半年,我国进一步提高了出口商品退税率,同时,增加出口信贷,扩大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权。从去年7月开始,我国外贸出口扭转了近一年持续下滑的局面,稳步回升。

国家宏观经济部门权威人士如此评价近年来的宏观操作:宏观调控在政策取向和手段运用上更注重协调、配套,它不仅着眼于当前经济增长的需要,而且为经济再登新高积蓄力量。

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构筑新世纪经济增长平台

中国经济需要适度快速增长。因为这样才能减轻就业压力,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国家实力,提高百姓生活水平。 

如何抓住机遇,保持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势头,这已经是一个关乎经济持续增长的命题。 

一些研究者认为,在持续性的扩大内需政策和市场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经济增长的下滑趋势已经得到有效抑制。但宏观经济指标的转好主要是受短期有利因素的刺激,而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尚未形成。

之所以作出如此推断,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没有根本缓解。这突出表现在投资靠国债资金“托举”,社会投资迟迟没有跟进。这就意味着,如果预算内投资大幅度减少,投资将出现负增长,有可能导致企业效益下降,消费需求萎缩。那么,中国经济航船也许会走得“前快后慢”。

针对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一些研究机构提出这样一种论点:目前,我国正处于八九十年代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和21世纪初年均7%左右的适度快速增长的过渡阶段。因此,中国经济增长这一轮景气周期的新“拐点”,很可能不是表现为重新恢复到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而是表现为不需要再采取扩张性的宏观政策,经济运行自身就能稳定地保持在7%左右这一经济增长平台上。 

这一论点的潜台词是,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应当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进行战略转折。因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是消费,而投资则应当建立在消费需求增长基础上。换句话说,投资要以满足需求和创造需求为目标,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当然,就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而言,投资拉动的效果是显著的。因此,要保持经济运行的好势头,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下半年不能有丝毫松动。 

如果着眼于新世纪和新的经济增长周期,那么改善消费环境、清理抑制消费政策、改革消费体制、激活消费亮点,应当是当前中国经济政策的着力点。

其实,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从去年下半年起,中央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就开始倾向拓展消费领域。今年6月,国家宏观经济部门取消了238项地方性交通和车辆收费项目,降低了供电贴费标准,加大了农村电网改造力度……

循序渐进,是经济稳定发展的规律。随着思路的调整、改革的深化、措施的到位,中国经济正驶向新的航程……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