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 ||
我国因采矿造成多种环境隐患 |
||
新华社信息北京5月25日电 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造成的地质环境 污染破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5月16日开幕 的北京国际土地复垦学术研讨会传出信息,据初步统计,我国因采矿引起的地质 塌陷超过180处,塌陷面积达1150平方公里。我国发生采矿塌陷灾害的城 市近40个,造成严重破坏的25个,每年因采矿地面塌陷造成的损失达4亿元 人民币以上。 来自中、美、德、英、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的150名专家、学者和官员 出席了北京国际土地复垦学术研讨会这一国际学术盛会。 我国是世界上人均占有耕地较少的国家,同时又是矿业大国,因开发矿藏不 可避免地对耕地造成破坏。据统计,全国因各种人为因素造成废弃地约1333 万公顷,预计今后每年仅工矿废弃地将增加4万多公顷。为此,我国政府十分重 视土地的复垦和生态保护工作。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造成的地质环境污 染破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的矿山企业每年产生固体废物133.8亿吨,因露天采矿、开挖和各 类废渣、废石、尾矿堆置等,直接破坏与侵占的土地已达1.4万至2万平方公 里,并以每年20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今年增速将达到340平方公里。 目前,因采矿产生的废水、废液,其排放总量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 0%以上,处理率仅为4.23%,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严 重。 采矿占用和破坏子大量的耕地和建设用地,我国重点的金属矿山,约有90 %是露天开采,每年剥离岩土约3亿吨。煤矿井下开采,由于岩石的冒落,地面 发生大面积塌陷和积水。 山西大同市半个世纪以来,累计生产原煤20多亿吨,形成450平方公里 的煤矿采空区。河北开滦煤矿历史积累的地面塌陷面积约15万亩,因塌陷无法 耕种的绝产田3万余亩,80年代以来,由于受地面塌陷影响而迁移村庄31座 ,迁建费用近2亿元人民币。(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