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报人的追求

 

(于国建)

 

    1996年9月16日,一辆灰色的桑塔纳轿车把我从扬州送到泰州。当晚,市委副书记邵军同志便召见了我,明确指示在新组建的地级泰州市第一次人大开幕的9月24日,拿出第一张对开的泰州日报来。几天时间,在一张四开小报基础上“长”出一张大报,时间太紧迫了。我忐忑不安。

    9月18日,当时的泰州市委筹备领导小组宣传办公室负责人施亚康同志带我来到泰州五一路21号与原泰州市报的全体同志见面。

    9月22日,泰州日报社正式挂牌。

    9月24日,对开的泰州日报出版创刊号,中共泰州市委机关报诞生了。

从此,我开始了泰州日报总编辑生涯。

一切都来得那么快,一切都显得匆匆,一切都叫人来不及准备。但,事情还是一件件办成了。

转眼,一载过去了。周岁的泰州日报又将进入一个新的年轮,初尝“老总”滋味,不禁感叹:每晨一张清香报,谁晓多少不眠时;一字一句非小可,造福避祸最心知。

 

 面貌

 

 

    新市新报党报大报,泰州日报应以怎样的面貌出现在泰州495万人民面前,给我这个刚上任的总编出了第一道考试题。

    首先把性质定准。市委机关报的性质,毫无疑问要体现鲜明的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保持高昂的主旋律,着力宣传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生动宣传泰州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伟大业绩,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

    其次,风格定准。与党报性质相协调,亮出一个庄重、稳健、大气、开放的面孔来。

    再次,目标定准。高品位、高格调、高质量。

    标准是高的。然而,就区区的十几个编辑记者,能行吗?许多人并不是没有怀疑。

    我坚信,人的潜力是在“挖”与“逼”中释放的,否则,世间奇迹就不会存在。

    高标准,不能只在内部要求,更不能只在领导层掌握。把标准公布于众,使自己没有退路,只好背水一战。

    于是,第一期的泰州日报出现这样的《创刊辞》:

    “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同频共振,为新泰州的发展呐喊助威。

    “每天的本报讯都想给读者捧出一个鲜灵灵的太阳,用数不清的方块字和标点组合成时代的交响,我们的生命在笔与墨的融合中得到延伸。”

    这是泰州日报全体同仁向社会的宣示,也是我的第一张答卷。

    当参加市第一次“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拿到第一期泰州日报时,当第一期泰州日报走向千家万户时,我分明看到很多人眼光里流露出的惊喜。泰州日报清新扑面,有大报之风——凡看到我的人都这么说。

    当然,一次漂亮的亮相还不能说明办报的成功。办报成功在于“天天”,保证每日这件精神产品都富有看头,而不能有大的闪失。

    有同志总爱以今天的泰州日报与原县级市的泰州市报相比,我以为那样比没有多少客观性和科学性。两张报毕竟有其不同质的规定性。要比,就自己和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与同级报纸比,孜孜追求新的进步,一切着眼于更好的明天。

    取法乎上只得其中取法乎中只得其下。”办报的标准越高,压力和动力越大,收效也会更多。有道理。

  

方向

 

    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党历来强调的重要命题。然而,对这一真理的真正认识是在担任总编辑之后,通过办报,确实有了切切实实的感受。

    办报无小事,是指舆论的政治性非常强;办报无小事,是指报纸上一篇文章,一幅照片,一个标题,一则数字,一个重要标点,乃至一个广告,稍有疏忽就可能出大问题。这方面,可以说报人都有体会。不是吗?一篇消息引起群众上访,一则城市规划广告掀起轩然大波,一个数字漏掉“万”字读者“抗议”不断等等,都说明讲政治对办报来说,实在太具体太实际了。一个领导同志说得好,办报,就是不允许差错,出了差错,不能将功补过。我的理解,报纸是大众传播媒介,覆盖面广,传播快,影响大,出现的差错有特别的放大效应,其不良影响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无法收回,靠“更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此,报人的常态应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政治的弦要绷得紧紧的,时刻懈怠不得。作为总编辑,就是要心无旁骛,塌下心来办报,小心小心再小心,谨慎谨慎再谨慎,永远保持居安思危的状态。

    现在重温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时的讲话,“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真是震聋发聩,语重心长,必须铭刻在心。

    坚持办报正确的政治方向,关键在总编辑的政治头脑,包括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责任感,最终取决于政治素质。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但这一“关”非冲过去不可。

    一年的实践,懂得了政治的真正含义。所谓政治,就是大事、大势、大局,它既不虚,也不玄。宣传大事,就是讲政治;把握大势,就是讲政治;着眼大局,就是讲政治。因此,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都关心的大事,就不遗余力地宣传报道之;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新闻,就千方百计捕捉之;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新事物,就要满腔热情讴歌之。

 

    一定意义上说,党的新闻工作中的政治,是一门选择的艺术。登什么,不登什么;什么新闻要强化,什么新闻要淡化;什么新闻先用,什么新闻后用,都有一个选择问题。选择见功夫,选择见水平,而选择的着眼点在于:是否有利于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否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一句话,是否符合大局的要求。

 

 

策划       

 

    把握政治方向,总编辑当然是第一把关人。但把好政治关,不能光靠良好的愿望,关键还在于把关的能力。能力哪里来?一靠学习,二靠经验,三靠纪律约束,尤其是打好理论根底至关重要。我在办报实践中感触极深的是,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一个基本理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个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基本政策(改革、发展、稳定),这“三个基本”就是办报的主旋律,扭住了这一基调不动摇,就不会出大的纰漏。为此,我不管工作多忙,每晚至少坚持两小时的读报,翻阅六七种报纸,读报用报再办报,触类旁通,受益匪浅,遇事就容易拿出办法。

对讲政治要全面理解。作为总编辑并不是仅仅晚上看看大样了事,重要的是,要投入相当精力当导演,要在党和人民给你提供的政治舞台上编导出一幕幕活剧,为人民提供多姿多彩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导演,流行的词儿叫“策划”,目的是把政治和大局,把“三个基本”,化作一个个活生生的新闻事实,化作一篇篇有吸引力的文章,化作一幅幅充满魅力的版面,让人们在接受中达到引导的目的。

    策划,就是编辑意图,意图中蕴含政治。

    策划,必须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从宣传内容上,我策划的重点是抓“三大件”:一是经济报道。创刊以来,经济报道一浪一浪向前推进,一个战役一个战役不断深化。如围绕“向春兰集团学习”、“大力抓好工业经济”、“贯彻落实三干会精神”等专题,发表系列评论。推出泰兴沿江开发区加大开放力度、靖江大力发展路桥经济、扬子江药业集团实施市场化运行、兴化戴南镇集体私营经济并驾齐驱、姜堰梁徐乡调整工业结构等一大批有说服力的经验报道。同时,对江阴大桥、泰高公路、引江河工程、城区道路拓宽改造等重点工程,不断跟踪报道。8月份,又以“各地经济发展战略”为总题,连续刊登《泰兴:推出开放新思维》、《靖江:提前进入大桥状态》、《高港:倚“国门”拓空间》、《姜堰:抢乘资本营运快车》、《兴化:把“农”字拉长做大》等系列述评。上述报道,创意较新,组织程度高,写作投入大,发表后不少读者反映,这些系列报道,主题鲜明、材料翔实、标题生动,有思想深度,有启迪作用,有的还把报纸剪下来留存,有的甚至在会议上作学习材料。对此,省新闻阅评小组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泰州日报经济宣传“形成较大的规模,较强的声势,增强了舆论引导的力度和深度,围绕主旋律奏出了高昂的协奏曲”。二是典型宣传。除浓墨重彩地宣传了经济工作的典型外,还宣传了一大批先进人物,尤其是利用图片反映的精神文明建设标志性工程和普通老百姓中的新人新事,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三是热点引导。深化改革带来利益上的调整而引发的实际问题和矛盾是客观存在,这些新情况往往是社会的敏感点。如对当前矛盾比较集中的困难企业问题,下岗职工问题,城乡特困户问题,农副产品收购问题等等,既不能不碰,也不能瞎碰。不碰,矛盾积累日深易产生爆炸效应;瞎碰,矛盾处置不当,也会诱发不安定因素。地这些“热点”,在新闻报道上,宜正面宣传、重在疏导,达到化解矛盾的效果。如对困难企业的下岗职工问题,宣传报道了大量正面典型,还展开讨论,发表“与下岗职工谈谈心”系列言论,效果不错。但对于反映问题的来稿,有疑问者不用,有可能造成负面效应者不用,有价值但不宜公开见报者发内参。

    在版面安排上,抓“三大块”。一是要闻版,二是头条,三是理论评论。这三块导向作用最鲜明,是“眼睛”、是“旗帜”、是要害,总编辑不抓是失职。抓好了,就可起到“纲举目张”、“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策划,并不是只靠一个人冥思苦想,还要发动大家出这些主意,本报专门有一个“选题务虚会”,会上,编辑、记者互通情报,推荐选题,你一言,我一语,集思广益,好点子常常由此而生。

    策划,犹如家庭主妇排菜谱,经常为读者换换口味,变变花样。为保证“菜肴”的质量,“老总”不能满足于“踱方步”,有时必须亲自“掌勺”,重要报道,重要评论,重要版面,要自己动手。如8月12日,是地级泰州市成立一周年。市委贯彻党中央关于反对铺张浪费的指示,不搞庆典,不事张扬,只召开一次机关思想伤风建设汇报交流会,连全市注目的陵园路拓宽改造工程通车也不搞任何仪式。我意识到,没有庆典活动,不等于没新闻,而且这里有更大的新闻。对这天的报纸,事先都作了周密设计和准备。记者稿子发来后,每篇都作了认真编改,标题重新制作,并充分调动版面语言,强化版面效果。这天的一版,可谓精益求精。头题消息:《(主)泰州周年静悄悄  (副)这一天,主城区陵园路拓宽工程竣工通车,给泰州人民送一份厚礼;这一天,召开市级机关思想伤风建设汇报交流会,向机关干部敲一记响鼓》;右头题评论:《大兴简朴实干之风》;中间是农民喜摘葡萄的大幅照片,题为《丰收》;下半部长篇通讯:《我们走在大路上》。当时报纸送到读者手里手,一片叫好声。从这件事我悟出一个道理,必要时,“老总”要毫不犹豫地从幕后走上前台唱一段拿手戏。作为“老总”,事必躬亲不对,但大事躬亲则是不可或缺的。有人说,总编的作品就是报纸,此话有一定道理,但总编少动笔或不动笔恐怕也非正常。总编辑,首先是编辑,是记者,是主笔,然后才是“老总”。毛泽东同志日理万机之中为新华社写了那么多好稿子,有些堪称经典,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多动动笔呢?

 

优势

 

    泰州日报起步之年发行5.6万份,连许多同行都大为惊讶。其实,我看也没什么值得奇怪。党报有党报的优势,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其优势在于,党报是党委政府联系群众最直接的纽带。因此,领导历来十分重视。邓小平同志说过:“报纸真的同实际、同群众联系好了,报纸办好了,对领导是最大的帮助。”这是对党报优势最精辟的论述。党报上接“天线”(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下接“地线”(反映群众创造、实践呼声),可谓“顶天立地”。优势发挥出来,领导需要,群众需要,征订发行也就不是难事。有些党报不如晚报,问题不在党报没读者,根子还在于党报没办好。你没有联系好实际,没有联系好群众,没有形成对领导最大的帮助,这才是问题的症结。回顾一年的办报实践,市委和群众普遍肯定泰州日报,给予较高评价,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初步感到,本报在扬党报之长方面是有一些独到之处的。例如,强调权威性,但不摆架子;强调指导性,但注意可读性;强调政治性,但不能板面孔;强调政策稳健,不失新鲜活泼;强调大气开放,不搞哗众取宠;强调帮忙不添乱,不忘为民排忧解难。这些方面当然还有值得进一步改进之处,但总体上把握尚可,读者认同。征订旺季,那么多领导同志为本报发行四处奔波,就是很有说服力的证明。我以为党报发行上不去,不要怨天尤人,应先从办报人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报纸的生命在质量,任何报纸概莫能外。你为领导提供了“最大的帮助”,你也会得到领导“最大的帮助”。

 

社风

 

    办报在人。报纸的变化,正是人的变化的镜子。

办报靠大伙儿,因为你总编辑也是一个脑袋两只手,24小时连轴转也就是那么点有限的能量。但大家齐心协力干活,能量就大了。

    办报是一部大机器的运作,每个流程都不得少,每个流程都要有人操作。在这部大机器中,我认为无论干什么,顶事就是人才,就应该得到尊重。保证每道工序流畅地运行,需要人的责任感和技术水平。

    人少事多,一直是泰州日报社的矛盾。大家都觉得累。但人少事多比人浮于事好得多。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起来创大业,成为本报一句响亮的口号。

    但喊口号容易,把口号变为现实难。

    团结不是目的,目的是凝聚力量,把以报纸为中心的事业搞上去。

    最复杂的事物是人。人,各有各的秉性特点,阅历不同,水平不同,想法不同,很正常,领导的艺术在于从中找出积极向上的共同点,把共同点汇成报社整个运作过程的主旋律。

 

    刚踏上报社大门时我有一个简短的发言,特别讲了我的态度和决心,并把它概括为“想事、干事、成事,敬业、精业、创业”十二个字,这也可说是我的“施政纲领”,想不到引起大家共鸣,认为可作为泰州日报社的社风。共同点找到了。这就是我们团结的基础,团结的目的和归宿。

    现在大家逐步形成共识:想事,是责任心,使命感,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干工作就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勇于进取;干事,是实践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是工作热情,是体力与智力的投入;成事,是有效劳动的结果,是生产力的形成,是工作实绩和事业发展的具体体现。敬业,是对自己岗位的热爱,对事业执著的追求,做好工作的不竭动力;精业,是对业务的不懈钻研,对能力本领的高标准;创业,是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也是艰苦奋斗为民造福的价值观。总之,“十二个字”,较好地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政治与业务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在报社,何为正气,何为好同志,在“十二字”面前,基本上可一目了然了。

    有了这个“十二个字”的标准,在精神与物质的鼓励上,在识人用人问题上,就有了一个容易把握的尺度,就比较客观公正、公平,减少随意性。在组建报社纷繁复杂的过程中,大家情绪稳定,心平气顺,在工作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团结协作、再苦再累而保持精神饱满,与我们倡导的“十二字”社风不无关系。

当然,落实“十二个字”,关键在领导。领导是“想事、干事、成事,敬业、精业、创业的倡导者,更应是模范的实践者,做到为人表率,做出样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龙头往哪摆,龙尾往哪甩。领导班子自身硬,就没有落后的群众。

 

展望

 

 

    创刊一年,时间短暂,但大事不断。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邓小平同志逝世、香港回归、党的十五大几个重大政治事件的报道,成功地报道了泰州市组建工作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推进过程,报社经营、事业发展均取得显著成绩。然而,这些都是在打基础,泰州日报仍处于幼芽的生长期,惟有不懈努力、奋力进取,方能逐步走向成熟。

    党的十五大为中华民族开辟了通向21世纪的康庄大道,我们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新的使命在呼唤着我们,新的任务在等待着我们,泰州日报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明天会更加美好。21世纪会更加灿烂。

    泰州日报充满希望。

 

    (本文写于1997年10月)